49、粮食危机严重(1 / 2)

朱凤英是个嘴硬心软的,刚开始还不肯接纳金家小女儿,带了两天以后,就上心得很了。

因着李翠花的缘故,朱凤英对她也没多好,可是小姑娘有些呆呆的傻傻的,又毫无保留地信任和依恋朱凤英,闹得朱凤英也是软化了不少。

李翠花住院这几天,金家的生活,反而显得平静许多。

金振汉每天给两个儿子一天的伙食费,包括钱和票证,金援朝和金建国兄弟两就自己去食堂打饭吃,这两小子也是会对自己好的,每天都把自己喂得饱饱的。

而这个小闺女,金振汉每天早上起来,就把她送到邓秀宁家来,晚上睡觉前再带回去睡觉,几个孩子过上了能吃饱又自由的日子,竟然也不怎么想念李翠花那个亲妈了。

过了几天,李翠花回来了,但回来后就不怎么出门了,一直在家里猫着,金振汉借口她还没好全,依旧把闺女送到朱凤英这边来。

这孩子带着也省心,朱凤英也就把她放在给小孙女准备的那个吃饭的椅子里,给她点黄瓜之类的吃得,再给两个娃娃之类的玩具,她就能安安静静在那儿玩许久。

到了周末,邓秀宁在家做作业,李主任的媳妇胡春桃等邻居,上家里来串门了。

邓秀宁正看书呢,也不自觉地就被她们聊的事儿给吸引了注意力。

“听说了没上次和李翠花一起闹事的几个,有三个已经离婚了”

“真的啊”

“这有什么好惊讶的,闹出那么大的事儿,不离婚才奇怪吧”

“就是啊,不仅拖男人们的后腿,还给组织上添麻烦离了婚也是她们自找的”

婚姻自由虽然是解开了许多人的枷锁,但是对于那些依附丈夫而活的女人,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朱凤英听了,冷笑两声说“那种搅家精,离了也好。说起来,我现在也觉得是老天在帮我们家,让我老大前头那个嫁到别家去了,不然她和李翠花凑到一块儿,还不知道能闹出什么事儿来呢”

如果梁玉莲没嫁给黄七三,那岂不是就要跟着上这儿来了以梁玉莲的性子,朱凤英相信她有翻江倒海的能力。一家人真是别想过安生日子了。

有人用眼神溜了溜邓秀宁,意思是让朱凤英顾忌些孩子。

朱凤英笑了笑,说“你们别怕,我家秀丫头明事理的很,知道她亲娘不是个好货,从来都不肯说她一句好话的。”

也有人不着痕迹地转移话题说“我看剩下的,也过不了多久,就会离了。”

“都不顾忌孩子的吗”有人问。

“嗨呀,到这时候,哪能还顾得了那么多早离早省事儿再说了,她们闹事的时候,有想过孩子没以后孩子去读书了,难道别人就不会记得,他们的亲妈去学校闹过”

大家一想,觉得也是,那几个人闹事,也不是真为了孩子读书而闹的,是为了孩子进小学能多分几斤粮食。

“嗳你们说,李翠花能离得了吗”有人压低声音问。

那群闹事的人里,大家伙儿最熟悉的就是李翠花了。

“大娘你觉得呢”这些天,金振汉常往这边跑,大家觉得朱凤英最有机会知道他的真实想法。

朱凤英摇头说“我看悬。李翠花上了吊,小金再和她离,别人不就要说,他把李翠花往死里逼嘛”

众人赞同地点头,确实是这么个说法。

“李翠花那么闹一场,就不用离婚了倒是有些便宜她了。”邻居中,看不惯李翠花的,就有些不高兴了,巴不得李翠花马上离了才好。

朱凤英叹气说“别人家的事儿,咱们还是少管,反正平时就当没看见就成。”

胡春桃说“大娘你让我们少管,你自己不还帮着人家看孩子吗”

朱凤英看了看那小姑娘,说“你们不懂,这孩子可怜,她爹也是真心疼她。回头要是李翠花为这个事儿和我闹,我也是能占住理儿的。再说了,我还有我家老大呢,李翠花跟我胡闹,我家老大也不会放过小金的。”

李翠花敢对朱凤英怎么样,邓奎先立马就去找金振汉麻烦,而现在,李翠花最怕的人就是金振汉了。

“要我说,还是大娘心地好,换我,这孩子再可怜,我也不想管。人家亲娘都不心疼她,我心疼个什么劲儿啊”

“是啊,说不定到头来还落不到什么好。”

对于李翠花那白眼狼的属性,大家伙儿都是了解的。

朱凤英也不想

说太多关于隔壁的事情了,转而问起了各家最近粮食的情况。

“粮食还是有的吃的,幸亏当初大娘提醒咱们,囤了一些粮食,不然现在日子可难熬了。”

饥荒的事儿,朱凤英可是和不少人说了的,信的人就囤了粮食,不信的人只能后悔莫及了。就像隔壁的李翠花,她倒是得知消息挺早,还常看到祖孙两背着粮食回来,可是她和朱凤英不对付,也不肯信朱凤英的,家里一粒粮食都没囤。

“是啊,我本以为,军校的食堂里,饭越做越稀了,已经是够不行了,结果去了我亲戚单位的食堂一看,那饭都煮成稀饭了,馒头也没有白面的,只有黑面的,里面掺了玉米碴子,吃着就硌嗓子。”

“你还别说,就这人家还得抢呢不然就不够吃”

“没办法,现在各处都有来投靠的穷亲戚,大家也是想尽办法多弄点吃的回家去,不然多了好几张嘴,怎么应付得了”

“说到这个,你们乡下的亲戚都没联系你们吗”有人好奇地问。

这次的饥荒,产粮食的乡下比城里还严重,除了气候的原因,还因为各地放卫星,跟上头吹收成,导致要上交的粮食特别多,各地粮库的粮也被交空了;再加上和苏联的关系恶化,往年他们的援助物资是大大的减少了,这个缺口也填不上。

“联系了,怎么会没联系我们这不也为难呢嘛”

依靠着军校,大家虽然吃了太好,但也不会饿肚子。可是亲戚们来投靠的话,肯定就要把粮食分薄了,毕竟每个月的粮票之类的就那么多,嘴一多,能分到的就少了。

“倒也不是见死不救,就是吧,心里不得劲。”

这一句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来投靠的,大多是婆家的亲戚,而婆媳关系又是许多人家的痛点,往年男人们在外打仗的时候,早年娶进门的媳妇,都是在公婆手底下,妯娌之间讨生活的,都是吃过婆家的苦的。

跟着男人来到军属区后,隔得远了,之前的事儿也就懒得去计较了,只要别来打扰现在的生活就行。

现在他们找上门来,又想扒着她们过日子了,军嫂们心里当然不舒服了。

可是不舒服又能怎么办呢那是男人的亲

爹妈,总不能不管人家的生死。

这样的事情,想拒绝都拒绝不了,所以她们说心里不得劲。

婆媳关系的话题,倒是让大家有了不少共同语言,互相吐了一番苦水之后,回去还是要收拾着准备接纳公婆亲戚的事儿。

“真羡慕大娘家,婆媳关系不说多亲密,但安安生生地,多好”

林琳上班,朱凤英在家里看着孩子,洗衣做饭,两个人闹矛盾的时候真的不多。

这点朱凤英倒是认同的,说“别的我不敢夸,这点我还是夸得出口的。我家媳妇懂事能干,我也不想给我儿子添乱,日子就能安安生生地过。”

“要是每个婆婆像大娘这样通情达理,我们的日子也能好过多了”也有人真心实意地吹捧朱凤英。

朱凤英摆摆手说“得了,你们也少给我灌汤。琳琳刚嫁进来的时候,我们也处的不太好,一个是你们知道的,她妈把我手弄断过,还有一个就是生活习惯不合适。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才磨好的。这事儿,还是秀丫头的功呢她劝了我不少,改了我不少毛病,不然以我以前那卫生习惯,琳琳也忍不下我。”

在乡下,没有那么讲卫生的条件,朱凤英也就有些习惯不好,虽然来城里改了一些,但和林琳那样的富家姑娘还是有差距的。

“大娘你能挺劝能愿意改,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我家家婆,我劝她两句,她就说我反她,真是冤枉死了。”

这话也引得了不少人的共鸣,不少婆婆意见都不肯听,更别说改了。

她们的聊天内容,又逐渐回到了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上了,邓秀宁也就收回了自己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书本上。

自从开始上学以后,邓秀宁就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充实多了。

而周围的邻居家,也是肉眼可见地人多了起来,不是这家的婆婆带着其他儿子来投奔了,就是那家的娘家姨妈来借住了,一来就好几口人,把本来不宽敞的一家子,挤得更是站都难以站得下。

朱凤英去打饭的时候,也遇到过别人,好奇地问“他们这都来咱们这儿了,田地里的活儿不用干了吗没了工分,过年咋分粮食分钱啊”

熟识的邻居也不避讳,叹气说

“大娘啊,今年的地没法种,种了麦子下去,好不容易生出了个芽儿来,就给晒死了,收不了几粒粮食,就算是有了工分,也没粮食可以分啊”

因着全国各地的干旱情况不同,有些努努力地话,还是能种出粮食来的,有些地方就是真的毛都长不出来了。

那些举家逃荒的来投靠的,大多是收不到什么粮的地方来的。

因为国家太大,各处的情况又都不同,因此也难以统一说具体是个什么情形。

这些人的到来,也让粮食的珍贵性,更加水涨船高。

邓秀宁没什么感觉,蔡解放也没什么感觉,因为蔡解放家,很多亲戚都在打仗的时候就死了,所以他家还算清静。

这天,邓秀宁放了学,正要和蔡解放一起走,两个人却被林琳叫到了办公室去。

“从今天起,你们两中午和晚上放学,都和我一起回去。蔡解放,娄主任和你朱大娘说了,以后午饭你在我家吃,啊我这还有点结课总结要写,你们等我一下,我忙完了就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