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上学卡着年龄(1 / 2)

“秀宁上学的事儿怎么了”

林琳说“现在,全国的粮食都是按人头分配,大人们还好,就是按照工作来分,小孩的分配就有一些门道在里面了。”

说着,林琳喝了一口鸡汤,润了润口,才继续说“就比如这孩子吧,一般学校是要求满六岁才上学的。而国家也是根据孩子的年纪来分粮票布票油票这些。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呢,一个月是十二斤粮,但是上了小学的话,会涨五斤粮。”

意思是,就算是没有到六岁,但是上了小学,都能多五斤粮。

邓奎先微微皱眉说“你的意思是,学校今年会卡得紧一些”

林琳点头“现在大家生活都困难起来了,都想尽可能地多弄些粮票之类的,这孩子上学,也是一个方面啊往年有些家长,孩子到了年纪了,甚至超过几岁了,都不送来读书,还要学校去做工作。今年,不仅学校里的学生突然增多了,连许多四五岁的也开始寻门路,想要塞进学校里来了。”

朱凤英说“可咱们也不是为了占便宜啊,是秀丫头想学习去嘛。”

邓秀宁点了点头,她倒是知道这个规矩。

当初她也被塞到了公社的小学读书,就是因为公社会根据孩子读几年级来分粮食,她虽然占了个人头,分了粮食,可是都落到了梁玉莲和黄七三手里。要不是养着她,吊着她一口气,能一直分粮食,邓秀宁怀疑他们一口都不会给自己吃。

林琳解释说“我也是同事来看我,我问起来,人家才和我说了这些。今年上半年都没有抓那么紧,因着这一个学段要结束了,不少家长开始找路子,她才来和我说的。”

邓奎先思量了一会儿,安慰说“反正秀宁下半年就要满六岁了,如果这次不行,咱们明年再去学校也不迟。咱们又不贪那多出来的几斤粮食。”

林琳和邓秀宁点头,朱凤英倒是显得有些惋惜遗憾的样子,她有些贪那几斤粮食,她盼着邓秀宁能去上学。

虽然林琳这么说了,但是邓奎先没有要放弃的意思,他有了时间,就去找熟悉的人打听,看看邓秀宁这样五岁半的孩子,能不能进小学读书。

他这

一问,就问到了他大舅子林敏那里。

林敏说“秀宁那孩子聪明,能尽早读书就要尽早去,别耽误了她的时间。”

邓奎先苦恼地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琳琳的同事说了,今年小学初中都对入学年龄抓的比较严格,我担心她进不去。”

邓奎先也觉得自己这个闺女聪明,从她读书要看毛选,到说出夫妻最重要的是交心,还有她对林琳的态度等事情,都显露出她有着非同一般的聪慧和懂事。

林敏笑着说“那你可算是找对人了。”

“你你能行啊”邓奎先不敢置信地问。

林敏有些得意地仰了仰头,说“我怎么不行了我也是老师啊也是教育圈的人。”

“可是你是教中学的,秀宁要进的是小学啊”

林敏无奈地说“嗐,你看你,脑筋转不过弯来,我自己教中学,可是我还有同学啊读这么多年的书,我难道还没几个要好的同学故交”

邓奎先这才反应过来“喔我确实没想到这个,之前还想着,怕是要去求一求咱爸了。”

林敏说“你求他还不如求我呢我至少还算是认得几个人的,他要是找人帮忙,那还真是大动干戈,没有必要。这样吧,看你哪天有时间,我约我同学见个面,让他见见秀宁。”

邓奎先马上紧张起来了“这是要当面考试的意思吗”

林敏摇头说“什么考试不考试的,没那么严肃,你也别回去吓秀宁。到时候我做东,你带着秀宁来,一起吃个饭”

见林敏信心满满的样子,邓奎先也放心了不少。

等到周末休息,邓奎先也空出了时间来,带着邓秀宁就去林敏说的饭店,见林敏的老同学去了。

林敏确实有些富家少爷的作风,到了饭店就要了包间。

四个人见面以后,林敏就给双方介绍了一下。

“梁昭是我高中同学,后来我们上大学,他去了师范,我去了首都,但我们两个也偶尔有联系的。”

邓奎先点头,说“我就不用多介绍了,一个军校的普通学员而已。”

梁昭客气地笑着说“怎么能说是普通,现在你们都是池中的金鳞,将来遇到风雨就要化龙的。”

军校是培养军

官的摇篮,学员毕业以后,将来都会授予军衔和军职的,这点大家都知道。

邓奎先忙谦虚说“都是党和祖国给的机会,没有这样的机会,我还是地里刨食的农村小子。”

林敏听着他们两个你来我往的客气,觉得有些酸不唧唧的,说“好了,你们两就打住啊先点菜吧咱们一边吃饭一边谈正事儿。”

于是,邓奎先和林敏两个人都给邓秀宁念菜单,邓秀宁选了一个鱼,她并不是因为爱吃鱼,而是这时候家里的调料太少了,能有油盐酱醋就不错了,做鱼需要的生姜大蒜大葱料酒之类的都没有,做出来的鱼常有腥气。这饭店应该是有那些料的,做出来的鱼应该好吃一些。

点好了菜,林敏率先问起了现在小学的情况。

邓奎先父女两也就竖着耳朵听着。

梁昭说“先前那些家长们呢,许多都懒得送孩子来读书,觉得读书没什么用。现在呢,又都想办法塞进来,导致学校和老师都有些应付不过来了。”

林敏说“谁说不是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嘛这个时候不都图吃饱一顿饭”

“你们中学应该好些吧你们至少还有个考试的门槛,考不上还进不去,一些实在没有学习能力和天赋的,还能挡在外面。”梁昭有些羡慕地说。

这点林敏倒也承认,说“不过我觉得,我们这个中学老师,可没有小学老师好当。中学是他们身体和心理都在发育的阶段,情绪容易波动,我们这些老师,在他们年轻人眼里,也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了,要收服他们也没有那么容易。”

梁昭有些不信“还有你林敏收服不了的人当年你当班长,可是把我们管得服服帖帖的。”

林敏摇头说“当年是当年,当年是学生,现在是老师啊站的位置不同了,肯定和以前也不同了。不对啊,怎么又说到我身上来了还是说你们小学的事儿,老同学,你就告诉我,我这五岁半的外甥女,聪明机灵,想下个学段就入学读书,会不会被你们的年龄要求卡死”

梁昭没多想就直接说“已经五岁半了,为什么不能在多等半年呢”

林敏顿时露出了一副你怎

么不理解我的表情“那不一样普通孩子,早半年迟半年没关系,但是对于这样聪明的孩子,迟半年就是浪费半年时间。”

被林敏点着名夸聪明的邓秀宁,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这个半路舅舅,对她的期望还真是高啊

梁昭问“能有多聪明让你说这样的话”

林敏笑了笑,似乎有些笑话梁昭的不知天高地厚,然后转头对邓秀宁说“秀宁,给梁校长背一段毛选,让他见识一下你的能耐”

邓秀宁知道林敏最喜欢说她看毛选的事儿,所以之前也有所准备,张口就开始背毛选第一卷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段,“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小看了的力量”

随着邓秀宁的背诵,梁昭的表情从刚开始的有些好奇,到逐渐严肃,仿佛他终于相信了,这个小姑娘实力不凡。

邓秀宁一口气背完了后面四个点,林敏就让她停下来。

趁着邓秀宁喝水的功夫,梁昭问“这该不会是提前准备好的吧”

林敏忍不住翻了一个巨大的白眼,说“就算有心准备,这么一个小姑娘,能背下那样一段全是论述,而没什么叙述性的话,都很难做到。你想想你学校里的学生,有多少人就是背课文都背不下来”

梁昭想了想,觉得也是。

林敏又说“这孩子前年年底要了一套毛选,自己还不认字,就让识字的爸妈给她读,然后她自己慢慢看。我是过段时间就会问问她读书的情况的,她每次都能说得上来,说明她是在慢慢地认真地读。光是这份毅力,我就觉得能甩开一大波人了。”

聪明的人多,有毅力的人不少,但是从小就这样聪明,又能坚持读这样晦涩难懂的文章的孩子,就非常少见了。

梁昭不得不认同地点了点头,当了老师后,才发现学生的天赋和性情差别巨大,有些好苗子不肯上进,有些上进的不是好苗子,也着实让人惋惜。

“小姑娘,我考考你,你知道这段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邓秀宁理解能力是不差的,她口齿清晰地说“这是毛a主席给革命悲观者写的文章,告诉他们,革

命虽然有失败,但是不能悲观,相信力量正潜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力量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革命同志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和困境吓倒,要坚持革命,相信革命会有光明的未来。”

听完邓秀宁的话,在座的三个人都忍不住点了点头,邓奎先在学校学习,毛主席的文章是常作为教材的,至于林敏和梁昭,他们读书的时候,也是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所以他们也拜读过毛选,也知道文中的深意。

“确实是个有天赋的孩子。”梁昭难得说了一句肯定的话。

林敏立刻就有些得意起来,说“怎么样我没骗你吧这孩子我认识了快两年了,绝对是好苗子。”

梁昭虽然认同了林敏,但他依旧显得很冷静,说“能背下这么一段文字,说明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不错,而且应该也认识一些字了。不知道数学能力怎么样”

说起这个,邓奎先就有发言权了,他说“我娘平时出去买东西,就喜欢带着她,因为她心算快,我娘不用担心被人多收钱。还能帮着讲价,别人说四分钱一斤的,她就问一毛钱三斤行不行,大多时候都能讲得下来。”

邓秀宁算钱的本事确实很不俗,这也是穷苦的生活磨砺出来的技能,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得恰到好处,才能不至于被生活击倒。

在从家暴男的手底下逃出来之前,邓秀宁的算术是一塌糊涂。

林敏说“你可以考考她,我怀疑她连五年级的算术都能给你算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