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章(【珊瑚笔架】...)(2 / 2)

唐氏与陆游青梅竹马一同长大,感情一直非常好。

这次陆游因为触怒秦桧而科举失意,陆母本想让他先成家再立业。

结果有次陆母听到夫妻二人一起讨论朝廷诸事,言语间皆是对秦桧等人的口诛笔伐。

原来唐氏虽是女子,却聪敏多思。

她和陆游一样对秦桧等主和派非常不喜,不仅不劝着陆游低头,还时常与他一起展望朝廷何时能收复失地。

这种主张在当时很难走科举路子杀出重围。

陆母从此对唐氏越发不喜,觉得这样下去即使陆游再去应试也没办法出头。

后来许多大大小小的事凑到一起,陆母就决定拆了这桩自己一手促成的婚事。

当时的读书人讲究以孝治天下,有“百善孝为先”之说。

比如苏轼的乌台诗案其实就和“孝”字有关。

当时有个“新党”李定被人扒出生母死了他没服孝,差点把官给丢了。

李定声称,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他生母。

他生母仇氏也是个厉害人物。

据说她先嫁了个人,生下了和尚佛印,苏轼后来的好朋友之一。

接着仇氏辗转成了李家的妾室,生下李定后又被赶走。

最后仇氏离开李家到了郜家,又生下个叫做郜六的女儿。郜六后来艺名蔡奴,成了有名的“粉头”,也就是当时的名伎。

所以说仇氏一生生了三个同母异父的孩子,三个都在正史或野史里留下了一点痕迹。

亲妈的经历这么丰富多彩,李定可不就是能咬死说自己不知晓仇氏就是自己生母吗

这么多年过去,李定究竟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已经无从探究。

关键就在于苏轼正好在这时候写了首诗歌颂另一个孝子。

苏轼什么人啊,当时的文坛扛把子,新作一出来连皇帝和太后都要追读的。

新诗一写出来,可不就是引发一大片议论

旧党纷纷拿着苏轼这诗对着李定指指点点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

李定一听,好你个苏轼,你我一无怨二无仇,你居然这样对我

李定当下就把这仇记下了。

后来新党要合伙搞苏轼,他麻溜掏钱买了苏轼文集、发挥自己的解读才华卖力地找罪证,差点快把苏轼摁死在乌台大狱里

所以说,“孝道”在当时可以作为攻讦政敌的武器,想要当官的话绝对不能落下个不孝的把柄。

要不然你文采再出众、你办事能力再强,也没有出头之日。

陆游是个满腔报国之心的人,从懂事起就决心要走仕途,并为此辛勤读书。

这种情况下,陆母要让他和离,他即便再伤心也只能和唐氏分开。

唐氏也伤心,但她同样想要陆游出仕为官,实现北定中原的抱负。

她与陆游含泪分别。

赵士程觉得唐氏这女子与他见过的其他姑娘都不一样,便提出想要娶她为妻。

赵仲湜听儿子说完事情原委,知他是真心想娶唐氏为妻,应允了这桩婚事,顺手把珊瑚笔架赐给他当续弦贺礼。

赵士程如愿把唐氏娶回了家。

两人成了夫妻后没再提及过陆游,只时常并坐案前教导儿女或者读书习字。

转眼又过了几年,他们夫妻俩坐在珊瑚笔架前再一次聊到了这个名字。

那是沈园重逢后的事了。

赵士程把陆游这些年的境遇讲给了唐氏听。

自从岳飞含冤而死,秦桧在朝中更是一手遮天。

陆游十分痛恨此人,自然越发发愤读书。

前两年陆游又参加了一次科举。

这次陆游锁厅试的名次很好,碾压了秦桧儿子一头,直接得了第一名。

结果到了第二年礼部试,秦桧直接把他给黜落了。

所以沈园再见时,陆游看起来十分失意。

唐氏看着眼前的珊瑚笔架,长长地叹了口气。

她当初就因为和陆游议论朝政、痛斥奸佞而让陆游母亲不喜。

没想到他们和离各自嫁娶这么多年,陆游竟又一次因为秦桧而仕途不顺。

这怎么能让人不叹息。

再后来,唐氏病故,赵士程把珊瑚笔架收了起来。

从此再也没有出现与他们有关的画面。

珊瑚笔架一看就是值钱的东西,后来又辗转被不少人接手,甚至还流落海外。

直至近几年才由许奶奶夫妻俩高价拍了下来带回国内。

吴普看完了其中蕴藏的一个个故事,都已经到后半夜了。

他揉揉眉心,把整段故事修修剪剪,剪辑到只剩下珊瑚形成以及宋朝部分。

学术界里头其实一直在争论钗头凤到底是不是陆游所写,甚至质疑到底有没有唐婉其人。

这个藏在珊瑚笔格里的故事并没有提及钗头凤之事,却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唐婉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她的前夫到数十年后都还曾写诗怀念她,她的第二任丈夫在她病故后更是不曾再续娶,可见她应该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女子。

她有着不输于男子的才华与胸怀,能够与她的两任丈夫谈论朝堂大事,绝非只是一段悲剧婚姻里的凄惨下堂妇。

只可惜生为女子,她连留下姓名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几句诗文和野史上留下一抹模糊的剪影。

吴普觉得这段故事可以找机会放出去。

他伸了个懒腰,正准备回去睡觉,就收到系统的提醒现有科普值已破百万,是否进行抽卡

吴普

谁大半夜不睡觉,反而来给他贡献科普值

这个贼系统也挺敬业,大半夜跑出来骗氪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